人工智能科学家跨界之作:依靠目标和计划成事的文化基因是时候颠覆一下了

 人工智能研究     |      佚名
《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》

 

[ 美 ] 肯尼斯 · 斯坦利 [ 美 ] 乔尔 · 雷曼 著

彭相珍 译

中译出版社出版

两位作者目前均在享誉全球的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 中担任研究员,而该公司正是近期火爆 " 出圈 " 的智能语音机器人 ChatGPT 的研发公司。本书无论从写作动机还是内容上,均与人工智能等热点紧密相关。作者之一肯尼斯目前正在 OpenAI 研究 " 大型语言模型(LLM)+ 演进算法 ",LLM 代表着 AI 领域的重大进步,并有望通过习得的知识改变该领域。在过去几年中,LLM 的规模每年增加 10 倍之多。

这本书正是两位作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蹦出的意外火花。因为这一全新发现并不是直接回馈于他们本身所处的人工智能领域,而是 " 无心插柳 " 收获了对人类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的全新颠覆。这一研究打破了人类世界延续多年、难以撼动的、依靠目标和计划成事的文化基因。他们自身也凭借写入本书的 " 寻宝者思维 "" 踏脚石模型 "" 新奇性探索 " 等具体思维方法,在人工智能研发领域取得了飞跃式的突破和进展。

>>内文选读

想象一下,每天一觉醒来,不用去琢磨今天该干点儿什么,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?假设你去上班,你的老板一反常态地没有开例会,既不讨论工作基准,也不说明工作节点,而是告诉你,就做你最感兴趣的事,你该如何自处?待稍后,你上网浏览新闻,里边既没有提到关于学习成绩的国家标准测试,也没有提及未达成的经济目标。说来也奇怪,当老师的,还是该上课的上课;市场上,该进行的交易也没有受到影响。你或许在某个婚恋网站上发了一份自我介绍,但对于那些描述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对象的问题,通通留白。今天你好像并没有特意找事情做,但寻找的过程并未停止。或许近期你不会碰上这么漫无目标的一天,但万一碰上了,这样的日子该怎么过?你或许会感到茫然困惑,或不知所措,或迷失方向。但有没有可能,你反而会觉得日子更好了?

有意思的是,我们难得去谈论 " 目标 " 在自身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,尽管我们自出生起就受其影响。从蹒跚学步,到第一天进幼儿园,再到成年,我们跨入了一场 " 评估 " 的无限循环之中,且所有 " 评估 " 皆有目的——用以衡量特定目标(由社会或我们自己设定)的进展,比如精通一门学科并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。实际上," 目标 " 从一开始就躲在幕后,从源头开始,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蓄力量,最终主宰我们的一切。

想要证据的话,你只需要顺道去趟家门口的书店看一眼,杂志架上琳琅满目的标题便会提醒你:或许你该跳个槽、减减肥、开个公司、找对象约个会、升个职、换身行头、赚个小几百万、买个房或卖个房,或打通某个电子游戏。事实上,几乎所有值得去做的事情,都以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形式呈现出来。我们这本书也并不是说完成上述目标都是浪费时间,其中大部分目标还是值得肯定的。但不论你对其中的某个目标有何想法,我们都很少质疑的是,用目标来框定我们所有的价值追求,是否合理?你敢不敢想象一下没有太多目标,甚至是压根没有目标的生活?这样的生活,有没有好处?不论你的答案是什么,都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对 " 目标 " 是多么推崇备至!

另外我想说,这不仅仅涉及个人追求。虽然孩子们在学习某一科目的过程中,学校确实要依据进展情况打分。从学校的角度出发,其目标是培养能考出高分的学生,但学校自身也因此被分为三六九等。到了国家层面,各个国家同样设定了各种不同的目标,比如低犯罪率、低失业率或低碳排放等,为其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,并跟踪这些目标和其他类似目标的进展。在上述社会追求的背后,存在着这样一个设想,不常为人道,却少有人质疑,即任何值得追求的社会成就,最好先将其设定为目标,然后大家齐心协力、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。这让人不禁发问:这世界上是否存在不需要设定目标就能完成的事情?

纵观大部分行业,答案似乎是 " 没有 "。以工程师为例,他们经常会设置一系列严谨的产品标准,作为需要达成的 " 目标 ",然后不厌其烦地将自己设计出的原型机与上述标准逐一比对。发明家也是如此,他们脑子里有一个构思,然后将其设定为一个 " 目标 ",最后再想办法实现。同理,为确保项目获得充足的资金,科学家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,然后这些目标的可实现性就成了评判项目能否获得资助的标准。如上诸般例子,不胜枚举。又比如投资人通常会预先设定盈利目标,亦如企业会制定利润目标,甚至艺术家和设计师也会把 " 如何实现自己的构思和设计 " 定为目标。

" 目标 " 一词在我们思维中的分量,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交流方式。比如谈到自然界的动物,但凡涉及进化论,我们便会从两大角度看待动物的演化—— " 生存 " 和 " 繁衍 ",即生物进化的预设目标。即便是在电脑中运行的各类算法和程序,其设计的初衷,也是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,比如找出最佳的搜索结果,或者更好的棋局解法。事实上,此类算法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相当普及," 目标函数 " 一词也因此在相关行业内人尽皆知。

 

图源:视觉中国

 

或许前述诸多对 " 目标 " 的狂热追求有一定道理。在某种程度上,我们不得不相信目标的意义,才能允许它主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但背后的原因也可能恰恰相反,即我们已经太习惯于通过 " 目标 " 来界定所有的努力,甚至忘了我们可以去质疑目标的价值。无论如何,这种习惯成自然的常规做法,毕竟还是有一些吸引力的。我们所有的追求,都可以被精确地设定为一个又一个具体目标,然后再近乎机械性地逐步推进。在我们面对生活的不易和迷惘时,这种想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慰藉。因为若是从一开始,便有一座座整齐划一的里程碑来持续引导世界的走向,宛如发条钟表走时一般固定且可靠的话,人们绝对能感到极大的安全感。

尽管没有明说,但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假设,即 " 设定目标 " 这一行为本身,就创造了可能性。实际上,只要你用心去做,便有可能事成,且一旦你找到了这种可能性,只需尽心尽力和持之以恒,成功便指日可待。这种 " 世上无难事 " 的哲学观也反映出,我们的文化对 " 目标 " 一词根深蒂固的好感,所以我们都被教过这么一个道理:只要目标明确,努力和付出必有回报。

即便如此,或许你依然会时不时地对这种想法感到不安。" 有目标才有动力 ",这句话听上去顺耳,但做起来糟心——海量的目标测算、评估和计量,将会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,好似要把我们变成 " 目标 " 的奴隶,为了不可能实现的 " 绝对完美 " 奔波劳累。或许在某些时候," 目标 " 能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意义或方向,但它同样限制了我们的自由,成为禁锢我们探索欲望的牢笼。毕竟,如果我们所做的每件事,都被看作实现一个或另一个目标的踏脚石,那么充满乐趣去探索的机会就被剥夺了。因此,设定目标便会有代价。鉴于少有人就此种代价进行过详细论述,或许我们应该更认真地审视一番,即我们为了这种 " 目标乐观主义 " 到底牺牲了什么?

在此之前,需要强调的是,我们并非悲观主义者。本书看上去像是一本 " 怀疑论 " 作品,但实际并非如此。事实上,我们坚信人类的成就没有上限。我们只希望在本书中,强调一条异于常规的、不以目标为导向的成功之路。我们的文化为了所谓的 " 目标 " 已经牺牲了太多,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悉数夺回。因为它偷走了我们去创造性探索的自由,阻碍我们去发掘一些意外的收获。目标论导致我们只关注终点的收获和风景,而忽视了每一条探索道路本身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价值。

作者:肯尼斯 · 斯坦利、乔尔 · 雷曼






    版权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


    上一篇:以学习之力破人工智能“奇点”

    下一篇:没有了




      相关推荐